兩岸同胞福建永春共敘魁星文化

以「共話兩岸魁星情 同賞中秋團圓月」為主題的兩岸魁星文化交流會6日在福建永春魁星書院舉行,兩岸魁星文化專家學者、信眾代表於此間溯源文化根脈,共話傳承之道。
永春魁星岩肇建於隋開皇九年,距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因供奉魁星神像、承載「魁星點斗」文化意象而成為閩南地區崇文重教的重要載體。而在一海之隔的金門亦建有魁星樓,也稱「金門奎閣」,據史載始建於1836年,其倡建者林斐章的先人是在清康熙年間從永春遷到金門的商人。
「永春與金門隔海相望,魁星信仰早已融入兩岸同胞的生活。」永春魁星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金門魁星樓的供奉規制、文化內涵均與永春魁星岩一脈相承。「這種文化同源性,使魁星岩成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紐帶。」
第一次來到永春,金門縣魁星文化研究協會會員洪輝盛感到一切是那麼熟悉。「我們不僅『同飲一江水』,也有同樣的語言、民俗、民間信仰。從交流與學習中大家也發現,兩岸民眾對魁星的敬仰、對文化的認同始終一致。」
「我的祖籍是福建泉州,每次回來聽著熟悉的閩南鄉音,看見香火繚繞的寺廟,就覺得自己既是遊子也是歸人。」台灣青年黃愷嘉告訴中新社記者,「這次是第二次到永春,希望通過手中的鏡頭讓更多台灣朋友瞭解永春、瞭解魁星文化。」
當天,兩岸專家學者圍繞「兩岸魁星信俗的傳承實踐」「魁星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播路徑」「魁星IP形象的設計」等問題展開討論;在永春古街,狀元巡遊、跳魁星、耍花槍、狀元響鼓等特色小戲,吸引兩岸嘉賓駐足觀看,讓他們沉浸式感受魁星文化和「一舉奪魁」的魅力。(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