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層層梯田稻浪翻滾,收割機轟鳴不絕,運糧車往來穿梭,田間地頭一派繁忙。今年,柘榮縣6萬畝水稻迎來豐收,科技正為當地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柘榮縣山地丘陵佔比超80%,田塊分散、地勢起伏大,大型農機難以施展。為破解這一難題,該縣引進推廣適應小地塊、高落差田塊的小型農機。「小型收割機靈活得很,效率比人工提高了七八倍。」柘榮縣的種植戶吳承慈說。
在乍洋鄉石山村,柘榮縣紅禾益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林用全站在田埂上,看著收割機在百畝稻田里高效作業。他說,「過去十幾人忙一周的活,如今一台機器兩三天就能完成。」
林用全算了一筆賬,「機械化耕、種、防、收,不僅搶農時、保品質,每畝還能節約成本逾千元人民幣。」
從無人機巡田監測、精準施藥,到機械化插秧、高效收割,科技元素已滲透糧食生產全程。柘榮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劉曉東表示,通過農機具昇級改造和農機手培訓,水稻機收減損率已控制在2%以內。目前,全縣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97%,「汗水農業」正穩步邁向「智慧農業」。
在英山鄉官安村大豆與玉米套種示範田里,兩種作物和諧共生、長勢喜人。正在田間指導的福建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農藝師陳宏介紹,玉米通風透光,大豆固氮養地,實現一季雙收。
農技服務送到田間地頭,為農業發展添「智」增「質」。不久前,石山村玉米基地突發葉片發黃、植株矮化,柘榮縣農技服務團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診斷,開出「良方」,讓玉米重現生機。今年以來,柘榮縣已組織農技人員下鄉指導200餘人次,解決生產技術難題30多個。
東源鄉開展「認領一畝田」活動,讓城市居民體驗春種秋收;乍洋鄉以稻田為「畫布」繪出彩繪景觀,吸引了一批批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農業+文化+旅遊」的融合,也為農業發展蹚出新路徑。(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