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597 走進安溪清水岩,到處都可見獅的“身影”:清水岩山峰狀如雄獅舞球;清水岩寺祖殿后座有著名的“獅喉”;祖師殿內的木雕,獅子形態各異;而景區各處點綴的獅子,也給清水岩獅文化增添一抹亮色。 清水岩整個山形如雄獅舞球 清水岩之勝概,山峰雄列而巍峙,山體奔湧而瀟灑,氣勢磅礴。殿后岩石峻峭嶙峋,岩頂山脊,藤木叢立。整座山像匹鮮活的雄獅,獅身披著嬌媚的綠裝,如騰歡跳躍,似撒蹄疾馳。走出六角護碑亭,眼前山勢美如雄獅下山,清水岩寺恰好立於獅額頭,覺亭高擎似彩球,覺路延伸如彩帶,遠眺全景猶如金獅舞球,充滿著活力。 清水岩山上,有處地方叫石蒸籠侖,侖下四洲佛近處,挺立怪石兩塊,一似金獅,一如“小鬼”,互相戲弄,神肖神似,俗稱“小鬼弄金獅”。 覺亭旁的石獅子,擺放的姿態恰似守候著“枝枝朝北”古樟樹。 而作為“彩球”的覺亭是座小茶棚。宋代,因清水岩遊人漸多而改建為茶亭。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邑令廖同春倡修改建,取“還惺轉念,一覺就是”之義,易名為“覺亭”,意在醒世之迷愚者。清道光至光緒年間,曾先後重修。1926年再修。1949年後亭坍塌。1981年,華僑劉發炎捐資,依舊制重建。採用鋼筋水泥構築,石欄四周,仿木斗拱,重疊回護,金碧輝煌。遊客一路貫穿林蔭,到此一覺,真乃“禪林第一關”。明代,安溪縣令廖同春倡修改建覺亭後題詩《詠覺亭》:“一落籠樊歲屢更,幾將五鬥負平生;行看覺路通仙路,靜聽泉聲雜梵聲。丹壁留名雲吐潤,琳宮對澗鳥傳笙;同游盡是煙霞侶,千仞岡頭好結盟。”而在覺亭路口,佇立著兩隻石獅。 祖師殿內“獅喉” 和形態萬千的“獅子” 祖師殿,又稱“蓬萊祖殿”,從山形上看,正好處於雄獅的獅頭上。殿中龕下天然巨石洞孔,日“獅喉”:殿下兩階,日“獅唇”。 位於大殿佛像後方密室裡的“獅喉” 其中,“獅喉”聞名遐邇。“獅喉”在清水岩寺祖殿后座,為天然大石磡、磡連頂殿。磡罅洞中可容數十人。石磡罅洞頂沒有罅縫隙,雨來而不罅漏,風來而不罅氣。罅內有孔穴,圓口徑0.60米,長年細水滴潤,微風徐徐,如喉喘氣,雅稱“獅喉”。相傳,此處為祖師當年修煉及坐化處。石磡藏古刹,風光無限美。清舉人陳希實題詩《詠獅喉》:“巨石嗟峨殿作牆,金毛開口掛高岡;一呼一吸通蓮座,佛地莊嚴國也香。” 大殿的上部結構中,有不少木雕獅子。 祖師殿內更是雕樑畫棟。房梁上的木雕獅子有的舉芭蕉扇,有的頂著葫蘆,有的和飛天共舞,有的把玩著金球,有的頂著文牘。更讓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祖殿中門上方房梁上,雕刻著獅子、赤虎、鳳凰等三種神獸、神鳥,獅子位於正中間的“C位”,獅子的兩側往外分列赤虎和鳳凰,獅子處在正中,這種情況相當少見。詢問清水岩管理處人員和方丈等人,他們說,這是雕刻者為之,至於為什麼獅子處於“C位”他們也不得而知。 大殿供桌的四隻腳有獅子雕刻,大獅子下方套著一隻小獅子。 祖師殿木質香案的四隻腳同樣是獅子木雕。奇特的是每只腳上的獅子都不是單只的,而是大獅子下方套著一隻小獅子。 分佈多處的“獅”各有風姿 除了山形和祖師殿之外,清水岩很多地方都有石獅點綴,它們分佈在山門、寺廟門口、石頭欄杆上。 三忠廟門口,小獅子正在玩母獅子脖子上的鈴鐺。 三忠廟口的一堆石獅是年代最久遠的。三忠廟始建無考。據民間相傳,三忠廟原址在今法門內近小池之處,前曾挖出覆盆式的柱礎石,並于岩坑邊挖到古時砌疊有序的階石,即當年張岩之故址。岩祀張巡為首,故曰張岩。宋元豐年間,祖師于張岩之側營造清水岩,而將張岩遷在覺亭侖,並名為“三忠廟”,即今“枝枝朝北”古樟樹旁。據舊《岩志》載:“廟在覺亭之外,祀唐宋三忠臣”。歷代相傳,廟原祀張巡、許遠和伍子胥。後明太祖朱元璋將伍子胥請出,將嶽飛請入。從此,“天下”的“三忠廟”祀張巡、許遠、嶽飛。不知何時,廟中增祀關羽,雖名“三忠廟”,實祀四位忠臣英靈。廟前石獅一對,為光緒年間(1875-1908年)東溪僑商陳天常募獻,原置於祖殿岩庭,因石獅較小,於1988年移置於三忠廟前。 1992年雕刻的母獅子背上,有一隻可愛的小獅子。 其他各處的石獅也各有風姿,比較特別的是,有的地方母獅和小獅相戲,小獅蹲在母獅肚子下,母獅前腳一腳撫摸著小獅的臀部,一腳拉著小獅的爪子;小獅則扭著頭,舔著母獅脖子上的鈴鐺;還有一對母子石獅,小獅子趴在母獅背上。 除此之外,清水岩沿路欄杆上還雕刻著許多石獸,其中不乏獅子造型。 作者 謝偉端 陳起拓 文/圖(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