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00
考古和文化遺產研究、闡釋、活化、利用、傳承、傳播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就是考古遺址公園。泉州作為“世遺之城”,擁有眾多的考古遺址、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近年來,泉州市文旅部門積極對接上級主管部門,指導泉州市文化遺產點積極創建、申報福建省級、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在已公佈的11處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名單中,泉州就有3處,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福建省共有11處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分別是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永春苦寨坑考古遺址公園、晉江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考古遺址、曇石山考古遺址公園、東溪窯(南靖、華安)考古遺址公園、將樂岩仔洞考古遺址公園、明溪南山考古遺址公園、浦城貓耳山考古遺址公園、平潭殼丘頭考古遺址公園、建甌北苑禦焙考古遺址公園、建陽建窯考古遺址公園。泉州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青陽冶鐵遺址、福州新店古城遺址、平和南勝窯址、三明中村窯遺址等列入第二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考古遺址公園需要一定的體量,如果遺產點面積非常小,周邊環境又很差,就很難稱之為公園。”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介紹,想要成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並沒有那麼容易。滿足這些條件,方可有資格申請成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首先,遺址必須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次,遺址要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是福建歷史的重要見證;保護狀況較好、分佈面積足夠大;歷史環境佳,區位優勢好,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和大眾。同時,遺址的管理規範有序,已建立專門保護管理機構;已編制公佈保護規劃,或保護規劃已報福建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最後,遺址的專古工作基礎較好,並已編制考古工作計畫,且有專門且較完整的記錄檔案。
為進一步推進考古遺址公園保護和利用,福建省將建立省級主導、地方協作、部門支持、民眾參與的大遺址保護模式,促進考古、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等方面融合發展,保證考古遺址公園建一個,成一個;成熟一個,發展一個。
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逐步落實保護規劃及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的過程,旨在通過一系列保護、展示、環境整治以及配套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實施,使遺址本體及其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病害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保護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並使考古遺址公園具備對外開放條件。
傅柒生解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可行與否依賴於遺址區位條件、經濟社會條件及管理條件等因素。因此,地方政府應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牢固樹立保護意識,做好可行性研究,審慎創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
位於城市開發邊界以內(含城市核心區和城市擴張區)的大遺址:適宜創建城市發展融合型考古遺址公園,通過遺址展示、景觀調整等充分闡釋遺址價值和內涵,並與城市佈局調整、城市功能優化等相結合,實現互利雙贏。
位於偏遠鄉村的大遺址:適宜創建鄉村發展融合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並形成區域考古研究與教育中心,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實現大遺址保護利用與相關業態協調發展。
位於荒野地區的大遺址:適宜創建保護型考古遺址公園,重點做好文物本體及其環境保護,輔以必要的考古及相關科學研究,著重體現遺址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泉州市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運行取得了良好成效,也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
首先,遺產點所在地的地方政府一定要重視,並做好科學規劃。比如啟動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來,德化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推動,召開現場辦公會、協調推進會,及時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今年還專門成立了德化窯考古遺址保護中心。同時,每年縣財政安排100萬元(人民幣,下同)作為遺址公園的日常保護管理經費,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納入全縣重點建設項目,現已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目前,德化完成《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總體規劃(2022—2035)》編制,力爭將德化窯遺址打造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陶瓷文旅融合示範基地”,建成集考古展示、觀光與體驗、研學旅行、休閒購物等為一體的大型文旅融合綜合項目。
其次,要積極保護遺址,通過持續考古研究,全面掌握遺址文化內涵;通過及時搶險維護,有效緩解文物病害,改善文物保存狀況。2018年,永春縣完成苦寨坑窯遺址保護棚建設工程,加強對窯址本體的保護。2020年,永春縣成立了縣文物保護中心,負責苦寨坑窯遺址的日常維護、調查研究等工作。同時,委託專業公司對苦寨坑窯遺址周邊進行全面的考古勘探,基本探明了遺址群的地下分佈情況。
再者,要科學確定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目標、管理模式和功能定位,將其作為城市重要的文化資源統籌規劃,積極協調遺址保護與城鄉建設難題。為做好窯址的永久保護、遺址博物館建設以及窯址周邊的歷史環境、風貌景觀的保護、道路、停車場配套建設,晉江市投入近2000萬元完成近200畝建設用地的徵用和地上物的賠償,投入1500多萬元用於金交椅山窯址公園建設及周邊環境綠化美化,同時召開利益相關者協調會,協調解決各方利益並獲大力支持。
磁灶金交椅山窯址展示館內展示的磁灶窯生產畫面(資料圖片)
最後,要堅持惠及民生,開展多種遺產教育和文化惠民活動,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狀況,優化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配置,帶動文化旅遊和產業調整,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比如,德化借鑒良渚等文化遺產地的成功經驗,通過串點成線、串珠成鏈、文創植入等形式,聯動遺產點周邊陶瓷文化旅遊資源,打造推介以世遺考古遺址公園為核心的一日遊、二日游等陶瓷文化精品路線。在重要紀念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晉江市會在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和博物館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比如,今年,“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我們的節日·元宵”“‘泉’城藝啟動”“探秘磁灶窯址 尋訪世遺文明”等活動先後在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考古遺址公園舉辦,讓更多人瞭解、體驗文化遺產的魅力。
德化窯考古出土的文物(資料圖片)
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位於德化縣,是由城關地區的屈鬥宮窯、祖龍宮窯;三班鎮的梅嶺窯、內阪窯、大壟口窯,及其背景環境共同組成。按地域分佈,可劃分為屈鬥宮片區(含屈鬥宮窯、祖龍宮窯)與梅嶺窯片區(梅嶺窯、內阪窯、大壟口窯)兩大片區,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24.83公頃。
屈鬥宮片區,以遺址本體及可移動文物展示、窯祭文化展示與體驗,以及考古研究功能為主。功能分區分為自然景觀風貌區、考古科研區、陳列館展示區、遺址本體展示區、窯祭文化區、傳統建築展示區、考古遺址公園主要管理區、陶瓷文化傳承體驗區等八大片區。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9.78公頃。
梅嶺窯片區,以梳理和呈現德化窯生產的完整歷史脈絡為主線,以遺址本體及窯場環境展示、傳統瓷土加工工藝展示與體驗、瓷藝研究培訓、傳統民居建築展示功能為主要功能。功能分區劃分為“一中心”(德化傳統瓷窯體驗區)、“兩入口”“四片區”(梅嶺窯片區、大壟口窯片區、內阪窯片區、傳統民居與田園風光展示區)。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115.05公頃。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現場搭建大棚進行保護(資料圖片)
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位於永春縣介福鄉,海拔667米,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分佈面積35000平方米。窯址坐西北向東南,考古發掘共揭露出9條龍窯遺跡,窯爐結構分層次建築,下層窯爐廢棄後又在下層尾部建一個新窯爐。窯爐內壁寬約1.24米,殘長約3.84米,呈斜坡狀。
出土原始瓷標本分為殘片和窯具兩類。生活用品器型有尊、罐、缽、豆、紡輪等,器物胎呈灰色或黃白色,裝飾上採用刻劃、拍印、戳印、堆印、鏤空等手法。經專家認定和碳十四測定,苦寨坑原始瓷年代為夏商時期,距今約3700多年,是中國最早的原始瓷發源地。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位於晉江市磁灶鎮溝邊村西的金交椅山,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層厚,瓷器以青釉、黑釉瓷器為主,產品多外銷。
2002年、2003年,文物部門對窯址進行發掘,發現4條長度不一的龍窯、作坊遺跡及多處堆積層。其中一條龍窯長達70米、寬2.5米,保存有窯口、火膛、窯壁、窯門、窯床,出土了數百件陶瓷器。
考古發掘後,晉江市政府投資3000多萬元對發掘揭露的遺跡加以保護、展示,建設保護棚、參觀棧道、懸空觀光梯,同時在窯址旁建設泉州古代外銷陶瓷博物館,對社會開放,推進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
南外宗正司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資料圖片)
南外宗正司遺址位於鯉城區古榕巷56號院內,是一處掌管宋代外居宗室事務的官署和南宋皇族居住遺址,由芙蓉堂、睦宗院、懲勸所、自新齋、天寶池、忠厚坊等構成。
宋代朝廷于崇寧三年(1104年),置南外宗正司于南京,主要職責是掌外居宗室,同時置教授以教其行藝。靖康之變後,為躲避兵禍,幾經遷徙,南外宗室349人於建炎三年(1129年)遷移到泉州,紹興三年(1133年)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古榕巷中。景炎(1276—1278年)間,蒲壽庚叛宋降元,盡殺宋宗室,南外宗正司遂廢。從元代起,原址多次改變用途,陸續改作清源驛、織染局、水陸寺等場所。
2019年以來,共發掘面積約3100平方米,發現了3個台基、一個建築基礎和一個水池遺跡跡象,台基上殘存有建築遺跡,推測水池或許為南外宗的天寶池。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陳小陽 攝)
安溪青陽冶鐵遺址位於安溪縣,為宋元時期留存下來的古鐵礦冶煉遺址,面積1萬餘平方米,是泉州乃至福建重要的冶鐵場地,也是目前中國首個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冶煉遺址,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社會作用,見證了宋元時期冶鐵手工業的發展。
遺址核心區,占地5000平方米,自2019年10月以來,已經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展了三期考古發掘,包括冶鐵遺址、余氏祖厝遺址和池塘及周邊地區,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揭露出3處房址(包含鍛造操作間、生活居址)、6處冶鐵爐遺跡(包含冶煉爐、鍛爐)、石牆、石臺階等人類遺跡。出土有大量的瓷片、冶煉遺物、錢幣、鐵器等。現已建設1座展示館、2座保護棚,並配置步道、棧道、觀景台等設施,配置管理團隊,完善安全防護設施,加強日常管理和文物監測,並著力做好保護和展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