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6,438
泉州惠安縣輞川鎮峰崎村的“利通南海”樓,以中西合璧的風格建造,就像一座穿著洋裝的紅磚樓,磚雕、瓷雕、影雕、木雕等閩南傳統建造技藝都交融在這幢樓中。
樓主何土生曾是新加坡的“泳池大王”,何土生生前愛國愛鄉,熱心公益事業。何家所捐獻的“利通南海”右側護厝,如今被改造成峰崎村的僑史館,並掛牌“峰崎村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為該村與僑胞血脈相連的紐帶。
在惠安縣縣道310旁,有一幢紅白相間的樓,於20世紀50年代建造,名叫“利通南海”。這幢樓的左右側都建有護厝,屹立在中間的它,就像牽著左鄰右舍的手一般。
從外面看,這幢樓有兩層,最頂上既有歐洲巴羅克山牆裝飾,又有南洋式的露臺圍欄和雨漏。山牆牆頭有圓球飾物,在中間還有一個鏤空的圓洞,據說之前在這裡放有一面鏡子,但後來這面鏡碎掉不見了。由於歷經風雨澆灌,山牆已有些變色、發暗。“利通南海”四字就在山牆之間,是用紅瓷片粘貼上去的,兩旁還有剪瓷拼接的兩道彩色花紋圖案,色澤依舊鮮豔。整面山牆中西合璧風格鮮明。
這些石柱等石構件,原料采自當地的麒麟山。
樓房整體立面有點類似歐洲的古堡形狀,上下兩層各由12根立柱撐起層高和遊廊,令建築整體看起來恢宏大氣。底下一層的窗戶是石柵欄式的,在中間的窗櫺上還有求吉避凶的吉祥物——寶葫蘆、麒麟和鳳凰的石雕。而在偏門的門楣上,到處可見彩繪和瓷片雕,這些圖案大多取材古代民間傳說和歷史人物故事,古樸典雅。
“利通南海”的樓內,在上下兩層的紅磚牆上,都有吉祥符物雙喜、壽、福、祿、祥雲、回紋以及吉祥器物如意、古錢、銀錠等的圖案。一座佈滿雕花的木樓梯連通兩層樓,雖然已有50多年的歷史,但是樓梯上的蓮花柱頭還是光滑鑒人。這些中國傳統花飾為小洋樓錦上添花,也使這建築更具華夏文化的韻味。
二樓遊廊上都是古羅馬式的小拱門,透過它們,可以看到四周的閩南紅磚古厝,中西文化的交融感十分濃烈。由於廊柱高大,整個遊廊顯得深闊敞亮。在廊門上方,還刻有“萃華居”三字。
“房子的格局有些西化,但其建築材料多採用紅磚、木料和石料,其石料采自當地麒麟山。”峰崎村新加坡僑屬何嘉衛介紹。在二樓內廳地板上,還嵌著一口用柵木封蓋的天井,據說,這口木頭天井可以用來采風、通光,也能用來懸吊東西,還方便樓上的人觀察樓下的情況。
惠安縣輞川鎮峰崎村負責僑聯工作的何精平先生介紹,峰崎是開閩何姓的發祥地。據譜載,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何氏先祖嗣韓公,為河南光州固始人氏,作為軍需官,輔佐陳政、陳之光父子,奉旨定閩開漳,功勳卓著。後分鎮泉州,食采螺陽,遂傳家於埔崎(舊稱蜂崖、螃崖)。回顧歷史,惠安人最早下南洋是在1821年,峰崎人最早去到南洋的時間可追溯到1895年,那個時候,下埕人何跳在新加坡以拉黃包車謀生。之後,一代代峰崎人從當地的青龍橋走出村子,結伴去了南洋。“據不完全統計,峰崎村下南洋的有1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新加坡。”
這幢“利通南海”樓就是當年到新加坡經商的何土生於1956年修建的。何土生早年遠赴新加坡謀生,一直懷有回鄉修建樓房的想法,在他事業輝煌時期回鄉建了這幢樓房。因念及創業的艱難,才將其取名為“利通南海”。這幢樓是他邀請惠安當地的匠師建造的,樓內裝飾大量採用了富有惠安特色的木雕、石雕工藝。
據介紹,何土生是輞川峰崎村下新厝人,1912年出生,1935年遠赴新加坡謀生。剛到新加坡時,他的生活十分艱難,他在礦山扛過石頭,也當過石匠,後來攢了點錢便開始經商,投資建築業,逐漸成為新加坡政府大型工程指定承建商之一。他於20世紀60年代初創辦了“亞洲聯合建築有限公司”,誠實經營,兢兢業業,在同行中享有盛譽。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新加坡絕大多數游泳池都是“亞洲聯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如大巴窯游泳池等,該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80%。就在何土生的事業看似一帆風順時,一場意外的金融危機(1973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了,當時美元再也無法以固定價格兌換黃金,新加坡也受到了劇烈的衝擊。“亞洲聯合建築有限公司”由於業務擴張過急,又時逢金融危機,公司資金無法回籠,周轉困難,最後無奈只得清盤結束經營。何土生從人生的巔峰,一下子跌到穀底。
何土生1974年再次回國時,又是兩手空空,一如當年他往新加坡開拓事業時一樣。但是,他興建的“利通南海”等建築依然在,“利通南海”樓直接見證了他事業的興與衰,可以說充滿了悲欣交集的情感因素。
儘管商海沉浮,但何土生曾經為家鄉作過的貢獻,卻不曾被抹滅。
“何土生生前愛國愛鄉,熱心公益事業,曾捐資給惠安麟山小學,對許多需要幫忙的團體、個人都慷慨解囊。他是新加坡廬江何氏宗親會創始人之一、名譽會長,也是新加坡惠華公會名譽會長。在《星洲惠安公會五十周年紀念冊》中有他的簡介。”何嘉衛回憶了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20世紀二三十年代,自行車還是稀罕物,該村遠近只有何土生家有自行車,村民經常找何家借車,何家總是有求必應,“何家按借車時間,將需要用車的村民登記起來,只要不衝突都會出借。”
“‘利通南海’樓邊上的紅磚古厝是爺爺何土生為族裡的兄弟們蓋的。”何土生的孫子何海林說,何土生不管在哪裡,都沒有忘記自己家鄉的親人,他一直關心著親人們的生活。“即使是在新加坡創業時,事務繁忙,他都會每隔兩三年就抽空回家鄉看看。”為了能讓何氏家族的親人住在一塊,何土生又在“利通南海”樓的兩邊蓋了護厝。在這幾座建築前,有一片紅磚大埕把它們連接在了一起。據介紹,右側的護厝早前已被何家捐獻給峰崎村委會,曾作為當地的小學校址。
如今該護厝被改造成峰崎村內的僑史館,並掛牌“峰崎村歸國華僑聯合會”,被認定為省級“僑胞之家”示範點。僑史館的正廳裡擺放著很多老物件,看著都似曾相識,很多卻叫不出名字;牆上有許多掛圖,記載著村人下南洋的艱辛歷程。僑史館的設立,讓鄉愁的記憶傳承,有了可以觸碰的溫度。
隨著歲月的流逝,從峰崎走出的第一代華僑如今年歲已大,有的已經故去,還有的選擇落葉歸根,回到惠安,而許多“僑二代”“僑三代”也跟隨回家鄉創業,昔日雁南飛,今朝群歸巢,他們的歸來將成為惠安經濟發展的強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