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藝守護400年瀋陽故宮大政殿

4月的瀋陽,春寒料峭。身著靛藍工裝的工人們踩著木梯攀上瀋陽故宮大政殿頂,小心翼翼地拿出定製的琉璃瓦並將其一塊一塊地舖好……記者近日走進瀋陽故宮標誌性建築物大政殿,探秘屋面保養工程現場。
近兩年,「博物館熱」持續升溫,瀋陽故宮博物院2024年共接待觀眾520餘萬人次。
始建於1625年的大政殿是瀋陽故宮的標誌性建築物,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也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瑰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瀋陽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部長助理劉巧辰表示,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瀋陽地區每逢秋冬、冬春兩季交替時節,頻繁出現凍融循環,大政殿等建築持續出現瓦件釉層剝落和開裂等損傷,已威脅到文物本體及觀眾參觀安全。為此,瀋陽故宮博物院開始進行大政殿等建築屋面保養工程。
在大政殿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琉璃瓦覆蓋作業。據介紹,文物保護修繕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確保文物的真實性、完整性。本次保養工程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傳統工藝進行,工程施工涉及拆除瓦壟及破損構件、簷頭椽飛及連簷瓦口剔補、灰背查補、瓦底瓦、瓦蓋瓦、清壟擦瓦等多個傳統工藝步驟,內容較為繁雜。
「這些瓦件是手工瓦,既要符合清代傳統的構件標準,還要使用傳統工藝製作而成。」劉巧辰說,這些手工瓦在規格、色澤、質量等方面要符合修繕使用要求,一般需去北京、河北一帶採購。此次保養工程所用的手工瓦便是從北京門頭溝的琉璃渠定製的。
此次保養工程不僅要對施工範圍內所包括的文物進行保養,如大政殿的水脊、寶頂等,還要確保施工範圍以外的其他文物安全,一旦發現有構件劣化的趨勢便會及時採取一些粘補措施,保證此次施工後使大政殿保養得更好。
據介紹,受氣候條件及材料限制,古建傳統工藝僅能在氣溫回歸零攝氏度以上後發生效用,因瀋陽市5月、6月、7月多雨,且6月至10月為觀眾參觀高峰期,瀋陽故宮博物院便決定在觀眾數量較少、氣候乾燥的3月和4月進行屋面保養。
站在大政殿前,400年的歷史與當下的匠心交織。瓦片敲擊的清脆聲中,古建築正在傳承中迎接新生。據悉,瀋陽故宮大政殿屋面保養工程將於「五一」假期前完工。(中新社)

2025年4月,瀋陽故宮標志性建築物大政殿屋面保養工程現場。 中新社
2025年4月,在瀋陽故宮大政殿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琉璃瓦覆蓋作業。 中新社記者 禹瑞齋 攝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