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野生動物救助站 守護高原生態鏈

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助站依山而建、與山相融。作為中國唯一建在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救助機構,該站24小時不間斷運轉照看受傷收容的動物,近距離守護高原生態鏈。
中新社記者近日走進救助站看到,各功能區分佈錯落有致,除康復和動物醫院功能外,大部分功能區設在寬闊的高原草場。在草食動物保育區,藏原羚、馬鹿不時經過,偶有岩羊幼崽在站內穿行。它們將在經過一系列專業養護和監測後,放歸野外。

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助站內被救助的雪豹。

祁連山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優先區域,高原珍稀瀕危物種豐富,分佈有雪豹、荒漠貓、黑頸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救助站收容的36種野生動物中,有超過三分之二為中國國家一級和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救助站已成為觀察祁連山生態保護的一個切片。
救助站站長馬存新對這裡的每一隻「住戶」都如數家珍。擁有野生動物專業學科背景的他,和團隊十餘人一起,精心呵護著站內的每一隻動物。
在救助站,每隻動物抵達後均需經歷體檢、建檔,並制定個性化康複方案。面對剛出生、抵抗能力弱的幼崽,工作人員還會與其同住,如同照顧自己的孩子一般。談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救助,馬存新說是一隻受傷嚴重的荒漠貓。
「它從不吃投喂的牛肉或羊肉,祗吃帶毛的,一度把站裡的雞和兔子吃完了。」馬存新笑道。在經過兩個月的科學康復後,這隻荒漠貓成功放歸。而保護動物天性、讓動物回歸自然,是救助的「終極目標」。
自2022年救助站正式運行以來,累計救助收容200餘隻野生動物,其中放歸的有40餘隻。「由於很多動物受傷嚴重,且在救助過程中會對人類產生依賴,放歸並不容易。」馬存新稱。

7月17日,遊客在祁連山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救助站內與岩羊互動。

為提昇放歸後的成活性,救助站流轉400畝高山草場作為野化訓練基地,讓動物重新學習捕獵、避險,激發野性和野外生存能力。
動物放歸時,救助站會為其佩戴衛星跟蹤技術器,觀測其返回自然後的生存狀態。這是追蹤分析物種足跡的重要技術手段,為物種生態保護提供支撐。
2023年,救助站通過追蹤器回傳的數據,對放歸的紅隼、大鵟5隻猛禽進行了遷徙生態分析研究。從放歸荒漠兔的追蹤器上,救助站亦掌握了更多關於該物種的生活習性和分佈區域,填補了此前部分知識的空白。
在站內工作的眾人看來,救護站存在的意義不僅在於救助生命,幫助種群繁殖壯大,更在於能為野生動物科學研究以及科普宣傳提供「活樣本」,產生科學價值和社會效應。
「我們日常會接待遊客、研學團體,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和沉浸式的體驗向他們傳遞野生動物知識。」馬存新表示,站內野生動物是普及野保知識、提昇公眾生態意識的鮮活載體,「一個人的關注能夠帶動一個家庭,數個家庭能夠帶動整個社會。」這也成為馬存新堅守崗位至今的動力和原因。(中新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