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蟬翼的紗裙、迎風展卷的紙張、根根分明的髮絲……這些,竟然都是瓷!」「難以想像」「太驚艷了」……7月18日,「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觀眾驚歎於德化白瓷的非凡技藝與當代魅力。
展覽現場,《神話》塑造的玉漱公主瓷骨仙姿翩然獨立,光影在蟬翼般的衣袂間遊走,盡顯東方神韻。據其創作者連德理介紹,作品從制胎到燒成花了六七年,歷經上百次失敗,最終成功將瓷衣厚度控制在0.2毫米,讓堅硬陶瓷化作繞指柔紗,「希望上海的朋友們能感受到德化白瓷的這份靈動」。
同為當代經典力作,《世博和鼎》與《極彩·如願佛》則又從不同維度讓觀眾驚訝於德化白瓷的探索。前一件作為15年前上海世博會的重要見證,以「和」為核心理念,融合傳統祥瑞符號與現代國際元素,集德化白瓷技藝之大成,又承載時代精神;後一件將頂級象牙瓷混搭唐卡礦物彩繪、珠寶鑲嵌工藝,打破了德化瓷「單一白」的固有印象,成為世界陶瓷史上的首創。
此外,一批當代性、觀念性、實驗性展品在展覽的集結,令人大開眼界。例如,蘇獻忠的《紙》以極致的輕薄柔軟,重塑白瓷的堅硬形態,從層層疊疊、薄如蟬翼的「紙」中,流淌出極致的反差感與詩意;由一朵朵小花組成的《等花開》,花樹錯落、色彩斑斕,將傳統捏塑工藝發揮到極致;《月球甜筒系列》旋出冰淇淋形狀的中秋滿月,點綴萌萌的玉兔,成為紅極一時的熱搜爆款,吸引眾多明星爭相收藏。
彭成雄《漢字藝術·百家姓》以層層累疊的瓷器展示,遠觀是造型各異的物,近看是由標點和筆畫組成的漢字姓氏。「這裡已經有將近400個漢字,當時創作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做某一個題材,比如百家姓,十二生肖或者千字文,而是為了詮釋漢字藝術之博大。未來,我想挑戰1萬個中國漢字,用一輩子去做好陶藝這件事。」彭成雄說。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展人項苙蘋介紹,展覽旨在以德化瓷為媒介,呈現中國傳統「文質兼備」精神的當代演繹,既溯源歷史根基,亦探索未來走向;通過文與質、素與絢、工與藝、人物與器物、寫實與抽像、物質性與精神性等多重維度,呈現德化瓷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活潑潑的生命力。
此次展覽將持續到9月19日。 展覽期間,配套推出「瓷上丹青」工坊、德化瓷系列講座、專家導賞等美育活動,以及一系列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與文化內涵的展覽文創品,既彰顯德化瓷「白如凝脂、溫潤如玉」的傳統特質,又巧妙融入中華藝術宮場館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以創新設計詮釋中式美學的當代演繹,讓傳統白瓷煥發當代生命力。(鄭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