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瞿塘峽右岸,山水之間隱藏著一處「懸頂之危」——吊嘴危岩。這裡是長江三峽黃金航道的險峻段,也是中國第五套人民幣10元背景的取景地。
這片壯美的風景背後,潛藏著140.6萬立方米的危岩體,一旦崩塌,湧浪將直接威脅航道安全、沿岸碼頭及3000餘人的生命。一項大規模的危岩治理工作,正在這裡有序進行。
懸頂之危:140萬方危岩威脅黃金航道
瞿塘峽口,江流奔湧。右岸上游約一公里,高達140萬方的巨大危岩體危懸於頂。吊嘴危岩由27處危岩單體、50處破碎帶和17處孤石構成,其中5個特大型板狀危岩體總方量驚人,相當於數十個標準足球場堆疊百米之高。
勘查表明,危岩整體基本穩定,但部分單體已呈「欠穩定」趨勢。其崩塌後果不堪設想,首浪不僅將衝擊白帝城景區、奉節港客運碼頭及長江一級航道,預估直接經濟損失更超3億元(人民幣,下同)。
「這裡不僅是航運要道,更是三峽核心景區,治理刻不容緩。」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地災研究分院地質環境監測所所長王琦說。
自2022年起,奉節縣便已啟動應急監測,佈設40套自動化設備實時監控裂縫、應力變化。2024年3月,治理工程完成勘察設計,10月正式開工。
如今,在這片「天險」絕壁之上,工人如履薄冰,鑽機轟鳴不息。
「外科手術式」治理:行業首創技術攻堅
吊嘴危岩之險,在於其臨江面存在巨大落差,危岩體下部距離江面不足200米,即使微小落石亦足以釀成船毀人亡之禍。重慶的「防」字訣,始於精密的空中防線。
吊嘴危岩治理工程項目經理李江洪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近乎垂直的258米高崖,相當於80層樓,施工團隊提出「清除+支撐+錨固+橫拉錨索+主動防護網+裂隙封閉+監測+避讓+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綜合治理方案。
其中三項超常規技術尤為關鍵:165米高的懸空腳手架分級搭建,上下獨立受力;針對核心W4危岩體,採用橫向拉索網形成束縛;為解決垂直運輸難題,構建「材料空中走廊」,確保物料精準到位。
截至2025年8月,工程總體進度達47%,主動防護網完成70%,由「蜘蛛人」進行的破碎體清除工作已實現100%。預計年底主體工程完工後,百萬危岩將徹底「卸荷」,化險為夷。
防患於未然的經濟賬:3億收益背後的民生考量
保民生護航道,價值遠超投入。「工程投入4473萬元,但成功避免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達3億元。」奉節縣有關方面負責人算了一筆經濟賬。
這絕非簡單的成本節省,危岩的成功「落鎖」,可確保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的暢通無阻,避免碼頭停擺、客貨中斷的航運困局,守護白帝城—瞿塘峽核心景區每年接待的上千萬遊客的生命安全,維護旅遊業的命脈與活力。
在工程的精細施工中,團隊並非祗著眼於治危,更同步考慮護綠。最大限度地保護修復原有植被,讓治理後的山崖既能穩固安全,又能重現盎然生機。
隨著主體工程進入決勝衝刺階段,這條長江「咽喉」之地即將重現「夔門天下險」的壯美。(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