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上的「流動非遺」

10月1日,由福建福州開往廣東廣州南的G1609次高鐵列車飛馳在東南沿海,車廂內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之旅也悄然開啟。
閩劇演員鄭愛萍衣袂飄飄,首先在車廂一隅排演經典選段。只見她指尖微攏,隨著二胡的韻律在身前徐徐畫了道弧,腳步輕移,唱腔驟起,將三坊七巷的古韻、石鼓名山的秀美,以及魚丸、紙傘、牛角梳等福州特色娓娓道來。
片刻,掌聲響起,旅客滿是好奇與讚歎。「我小時候也聽過閩劇,今天看演員在車廂裡這麼一演,有很多與現代生活融合的內容,覺得特別親切。」56歲的乘客許進說。

福州工藝美術大師劉文伯在G1609次列車上展示壽山石雕技法。

而車廂另一側,工藝美術大師劉文伯凝神於方寸之間的創作。他右手緊握刻刀,左手拇指抵住石料邊緣。刀鋒輕觸石面,隨即腕部發力,石粉簌簌落下。他運刀時疾時徐,眼神專注地追隨著每一道刻痕的走向。不一會兒,一道道精準的線條便在石上誕生。
「在0.5毫米的深度中,山水畫漸次浮現,這叫『薄意』技法。」他邊刻邊向圍觀的旅客講解。

10月1日,閩劇演員鄭愛萍(中)在G1609次列車上表演閩劇。

福州有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壽山石雕便是其一。它以當地特有的壽山石為材料,通過巧妙的雕刻展現人物、山水等題材。如今,這項傳統技藝正融入現代生活,匠人們將茶器、文房雅玩甚至時尚飾品的元素融入石雕中,讓古老石刻走進日常。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傳統技藝不能『厚古薄今』,藝術家不能埋頭於歷史題材的創作,也要抬頭看看生活,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刻錄進作品之中。」劉文伯說。
車廂中央,茉莉花茶的清香在空氣中氤氳,絲絲縷縷,沁人心脾。福州市茉莉花茶窨制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張子健將一系列傳統制茶工具在車廂裡鋪陳開來,搪瓷盆、竹篩、簸箕依次排開,瞬間把車廂一角變成了移動的制茶工坊。他雙手熟練地篩揀著茉莉花苞,向圍觀的旅客演示著茉莉花茶窨制工藝的核心環節。

茉莉花茶藝師在G1609次列車上展示茶藝。

「茶與花的每一次相遇都需要精心調配。」他邊操作邊講解,手指輕快地在一層茶和一層茉莉花間交替鋪灑,「即用一層花、一層茶重重疊疊,充分拌勻、通氧,讓茶能夠吸收新鮮的花香,這需要經過60多個日夜,200多道工序。」
說完,張子健將沸水沖入青瓷蓋碗。剎那,茶葉舒展,一股清冽的茉莉芬芳瞬間升騰,整個車廂如同花開正盛的花園。
「這香氣太迷人了。」品茶後的外國遊客艾瑪和安德雷深深回味,他們用不太熟悉的中文說道:「好喝。」
作為茉莉花茶的傳統產區,福州市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已入選第一批《福建省省級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推薦目錄》。這項古老的技藝正通過生動鮮活的展示方式,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贏得越來越多年輕旅客的青睞與認可。
今年國慶假期,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預計發送旅客1498.2萬人次。借助高鐵的流動性,鐵路部門在部分車站、列車上搭建了閩劇、石雕、漆扇等多種非遺文化展示平台。
「高鐵風馳電掣,將非遺的『種子』撒向更遠的山河。」G1609次高鐵列車長胥曉寧說,而這些「種子」也將「生根發芽」,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新華社)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