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香飄過戲檯客席,琵琶聲勾勒市井繁華,身著宋裝的歌姬提籃從觀眾席間穿行……觀眾恍若赴一場穿越千年的風雅之約。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在福建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內,互動式劇場演藝《三山舊夢》正式首演。
《三山舊夢》由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出品,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原名「福州閩劇院」)演出。該劇以北宋福建籍詞人柳永科舉落第後客居福州的經歷為脈絡,通過他與知州之子榮咨道、茶人蔡襄及歌伎夢清秋的交往,鋪開一幅北宋福州的市井畫卷。
該劇導演、福州閩劇藝術傳承發展中心副主任林穎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表示,這是劇院建院以來首次創新嘗試互動式劇場演藝,既是「試水」,也是對年輕演員的「考核」。
舞台上,演員以帶有當地口音的普通話唸白開場、串場,穿插婉轉動聽的閩劇小調,保留古樸的福州方言唱腔。「讓閩劇不至於太過『守舊』,也不會丟了『閩劇的根本』。」林穎說。
不到70分鐘的演出分三幕與三個場景,引得觀眾掌聲陣陣。該劇文史顧問、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對中新社表示,劇本的舞台呈現必須源於生活,劇目《三山舊夢》中的「夢」字,給了創作者很大的創作空間。此次表演是宋代福州的「回訪」,亦傳遞了福州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
演出中,市集叫賣聲、安泰茶樓的吟唱與茶香交織,構建出活色生香的繁華街市。該劇劇本創作者、「95後」編劇張鑫表示,為讓福州成為有生命力的舞台主角而非靜止背景,她特意用最具煙火氣的元素喚醒觀眾感官。
作為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和念白的戲曲劇種,閩劇起源於明末,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在海內外擁有眾多戲迷票友。如今,閩劇不斷推陳出新,吸引大批年輕人走進劇場。
張鑫認為,這源於年輕人對戲劇「體驗感」和「在場性」的深度渴望——他們不願祗做旁觀者,更想成為戲劇時空的參與者。
舞台上,不同年齡段演員聯袂獻藝;舞台下,年輕樂師面向觀眾近距離演奏;由擁有40餘年從藝經驗的音樂總監陳強帶領年輕團隊創新設計、錄製的民族交響樂,巧妙串聯劇目場景變換與劇情起伏。
這不僅是一場創新劇目的呈現,更是閩劇傳承的縮影。老中青三代藝人齊聚一堂,更好地提升了年輕一輩演員及主創的表現力,這與閩劇傳承的「傳幫帶」模式不謀而合。
「推出這部劇,最終是希望吸引更多人走近閩劇、瞭解閩劇,讓閩劇煥發新活力。」林穎說,觀眾參與度提高後,能更直觀、深入地瞭解閩劇,進而愛上閩劇。(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