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丘守燈家族不熄的團圓夢

明月何時照我還?18海里的距離,76年的期盼——
「大伯,我回來了!」烏丘嶼百年燈塔守燈家族的高丹華從台灣抵達湄洲島,與大伯高亞美相見,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丹華!」鮐背之年的高亞美,在認出烏丘嶼侄女的瞬間,臉上皺紋舒展,渾濁的雙眼泛起淚光。
這場彌足珍貴的團圓之旅,背後藏著烏丘嶼百年燈塔守燈家族三代人悲歡離合的故事。

高丹華和高亞美聊著家常,兩人都熱淚盈眶
高丹華和高亞美一起吃媽祖面,話家常

烏丘燈塔,烏丘嶼上最高的建築,是台灣海峽北口的四大燈塔之一,為來往的船隻引航。對於烏丘人來說,漁船在海上行駛,看見了燈塔,就有到家的感覺,看不見燈塔了,才算離開烏丘。
這座燈塔,成了烏丘人離別和團圓的情感象徵。
烏丘嶼與湄洲島,相距僅18海里,同根同源。烏丘嶼原隸屬湄洲鄉,其居民大多數來自湄洲島,他們講莆田話,也將島上的媽祖信仰帶到烏丘嶼,修建了媽祖廟。

100多年前,高亞美的祖父高珍從湄洲島到烏丘嶼,參與烏丘燈塔的興建,而後成為烏丘燈塔第一代守燈人。高亞美的父親高瑞翁是第二代守燈人。上世紀40年代,日寇佔領烏丘嶼,高瑞翁把兩個兒子高亞美、高阿皮送回湄洲島唸書,此後高亞美再也沒能回烏丘嶼。如今,高亞美是居住在湄洲島最高齡的烏丘老人,也是百年燈塔守燈家族中最年長的族人。
高丹華與高亞美這場中秋前的跨海團聚,源於一次視頻連線。
10月1日,記者前往湄洲島採訪高亞美時,與高阿皮在台灣的女兒高丹華通話。每逢佳節倍思親,高亞美看到高丹華很驚喜,傾訴自己年歲已高,期盼侄女丹華回湄洲。高丹華深受觸動,她動情地說:「伯伯90歲了,他從不曾對我說過讓我有時間回來看看。這句話充滿期待和無奈,讓我感覺我要趕緊回來。爸爸不在了,在大伯身上,我常看到爸爸的影子。我和大伯感情很好,我要回來,不想留下遺憾。」於是,從台灣飛金門,經「小三通」到廈門,再到莆田乘輪渡到湄洲島。
「丹華啊,你要常回來啊。」高亞美拉著高丹華的手,捨不得鬆開。

高阿皮在烏丘燈塔前留影(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高亞美的大兒子高秋發說,父親得知丹華要回來,一大早就起來洗漱,換上乾淨的衣裳,一直念叨著,翹首以盼。
鄰里鄉親也來了。熟悉的鄉音環繞耳畔,視頻裡的親人近在眼前,高丹華難掩喜悅。
高秋發的妻子薛亞寶穿著紅衣,端來兩碗象徵平安團圓的媽祖面。
吃著媽祖面,說著莆田話,鄉音裡,那塵封往事一一道出。
1949年,中秋將至,已在湄洲島高朱村的私塾裡讀了好幾年書的高亞美、高阿皮兄弟倆,一直沒回烏丘嶼。12歲的高阿皮思念父親心切,急切地懇求14歲的哥哥高亞美一同返回烏丘嶼過節。
「我們要把最後一本書《幼學瓊林》學完才回烏丘嶼,只要再一年就可以了。」高亞美勸說著高阿皮。但第二天,他找不到弟弟了。
農曆八月十三,高阿皮不說一聲,偷偷爬上停泊在湄洲島準備開往烏丘嶼的漁船。那時,湄洲島、烏丘嶼漁民來往多,大多熟悉,小孩上船下船一點不稀奇。
農曆八月十四,漁船開往烏丘嶼碼頭。在兩地漁民的記憶中,那是湄洲島來往烏丘嶼的最後一趟漁船。
農曆八月十五,湄洲島解放。之後,烏丘嶼由台灣方面管轄,兩地隔絕。
從此,兄弟倆,哥哥在湄洲島,弟弟在烏丘嶼。「這分別至今整整76年啊!」談到這,高亞美神情黯然。
高阿皮後來接替父親高瑞翁守燈塔。
高家三代守護烏丘嶼燈塔,高丹華生長在烏丘嶼,從小到大,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就是這座燈塔,「聽長輩說,過去烏丘燈塔的燈旋轉發光,湄洲島夜行人可以不用打手電筒」。
她對記者說,父親常對她講,他有很多親人在湄洲島。「有一年中秋節,烏丘嶼的月亮又圓又亮,父親突然要教我讀唐詩,念的是莆田話。我知道,父親想家了。2007年,父親去世,我看到父親掛在牆上的詩,其中一句是『四海通行慶太平』」。

來源:湄洲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凌燕 李俊華 楊怡玲 文/圖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