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 : 68,847
11月28日,在泉州晉江東石鎮梓源農場,放眼望去,滿目的嫩綠,專家和農戶們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彩,已種下60多天的“禧紅202”長出了生機勃勃的胡蘿蔔幼苗。這批由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自主培育,經本土農戶多年試驗並篩選出的胡蘿蔔種子,在大規模種植中表現出接近進口種子的優良性狀,綜合性狀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種子,是農業的核心技術。然而,作為福建省最大的胡蘿蔔種植基地,晉江長期依賴進口種子,胡蘿蔔種植業受到制約。直到一批科技特派員走進種植基地,開啟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合作,最終完成了胡蘿蔔優質品種的培育和試種,這雙“卡脖子”的手才算被拿開。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守護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為傳統的種植業注入科技力量、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故事正在不斷複製。
尋找“禧紅202”,道路曲折而漫長,直到眼前出現成片綠油油的胡蘿蔔幼苗。這片胡蘿蔔種植區,位於晉江東石鎮,該鎮憑藉著胡蘿蔔產業優勢進入2020年中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2005年前後,泉州市晉江一帶開始規模種植日本“SK4-316”胡蘿蔔品種,也就是農戶口中的“阪田七寸”。一罐10萬粒的“阪田七寸”種子售價最高一度達到1.3萬元(人民幣,下同)。
“種子貴就不說了,還年年供不應求。中國國內代理公司限量售賣,種子不夠市場用,種植戶就要花高價從別的渠道買。”梓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梓源農業”)總經理劉建家與胡蘿蔔種植業已打了近20年的交道。
他算了一筆賬,種子價格在5500元/罐—13000元/罐之間浮動,一罐10萬粒的種子可以種大約2.5畝地,每畝的種子成本就要花費2200元—5200元,占胡蘿蔔種植成本的三分之一,辛苦種菜的農戶最終得不到多少收益。如果碰上歉收或滯銷等情況,農戶還可能虧本。
但不得不承認,高價進口種子被瘋搶的背後,是它穩定的品質、較高的產量、較強的適應力和較小的運輸損耗等顯而易見的優點。基於“阪田七寸”種種優良而穩定的表現,種植戶沒有性價比更高的替代選擇。
“做農業很苦!”劉建家不由得感慨。種地的苦,他能吃;但被進口種子“卡脖子”的苦,實在難以下嚥。
2016年,超強颱風“莫蘭蒂”的到來,幾乎讓整個閩南地區種植戶們剛下地的胡蘿蔔種子打了水漂,劉建家幾百畝地的種子、上百萬元的投入也化為烏有。而同時,他又不得不以更高的價格搶購新種子播種。這讓劉建家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尋找適合本土土壤的國產種子。
這一年,在晉江市農業局、晉江市科協的引薦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專家、科技特派員莊飛雲來到晉江。研究胡蘿蔔育種技術數十年的莊飛雲,也希望能找到志存高遠的農戶合作,一起攻克“卡脖子”難題。他與劉建家一拍即合,當年秋季,梓源農業就試種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培育的100多個胡蘿蔔品種。
在莊飛雲看來,種子是農業的“晶片”,關係到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依賴進口種子,沒有掌握核心技術,也就沒有議價權和話語權,胡蘿蔔種植業的發展才會長期被“卡脖子”。
2020年,劉建家與友人合作成立了福禧種子公司,並依託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遠院士工作團隊及國內其他科研院校的技術支持,進一步建立了種子庫,圍繞當地蔬菜種植產業發展需求,進行了多個胡蘿蔔品種的選育、引進、試驗篩選及種植推廣。也是在這一年,表現優秀的“禧紅202”被篩選出來。
為了加快推廣種植進程,在更短時間內收集到更多種植樣本資料,2021年,劉建家拿出了控股基地中的500畝地進行“禧紅202”的規模試種。他不是不知道,一下子投入500畝地種植一個還在推廣階段的新品種意味著什麼。但正是這關鍵的一步,讓種子的推廣種植進程提前了3年—5年。
過程雖然艱辛且充滿風險,但甩開那雙“卡脖子”的手才有奔頭。這個道理,劉建家想得很透。
位於晉江市東石鎮潘山村的福禧種子公司,是“禧紅202”走向市場的“領路人”。
“到目前,新培育的胡蘿蔔種子已連續3年在閩南地區累計60多個不同地點進行試驗種植,去年開始在福建省外試種,各地試種情況均有優秀的表現,尤其是糖度和口感。”“80後”的彭雪娟是福禧種子公司的總經理,也是農林院校畢業的科班生。彭雪娟口中的“優秀表現”是有具體指標的:在口感上,成熟期糖度可達到8%以上,可生熟兩用,生食無渣,味道清香;在性狀上,條形整齊度可達到80%以上;在產量上,每畝可產4萬噸—8萬噸;在適應性上,南北方種植並無明顯差異;在耐儲性上,在地儲存時間180天以上,冷庫儲存時間90天以上。
與此同時,帶著“中國芯”的胡蘿蔔種子在終端市場也收穫了不錯的回饋——今年春季胡蘿蔔市場低迷,而“禧紅202”胡蘿蔔的出地價達到2500元/噸—2800元/噸,電商平臺每斤售價在5元以上。
“今年,新培育的胡蘿蔔種子在晉江的種植規模已超過1000畝,加上河北、河南等地,種植總面積將突破3000畝。”彭雪娟介紹,得益于科技特派員的支持,胡蘿蔔育種技術每年都在改進,性狀表現年年都有提升。新產季即將到來,預計新產胡蘿蔔的條形整齊度還能再提升至85%左右,接近進口種子。
“這是個突破,也是大規模推廣的開始。”泉州市農科所蔬菜專家林濤介紹,在晉江胡蘿蔔種植產業中,進口胡蘿蔔種子的使用率高達90%左右,這也意味著,中國國產胡蘿蔔種子的推廣具有較大空間。
在其看來,隨著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深化,科技與農業產業不斷融合,農產品品質及產量進一步提高,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正在泉州市農業產業中落地生根,農戶們因此有了更多與專家進行技術、經驗交流的機會。
“優質國產種子的推廣種植,打破了長期以來依賴進口的瓶頸,為晉江乃至國內胡蘿蔔產業發展開闢更廣闊的新天地。”晉江市東石鎮黨委書記洪建立自豪地表示,裝上“中國芯”的胡蘿蔔種子不僅讓更多農民增產增收,還成了東石鎮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大助推器。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的引入科技特派員、解決“卡脖子”難題的故事正在泉州爭相上演。今年以來,泉州市在福建省率先推出揭榜式選認、設立利益共同體運營補助等5條科技特派員制度創新性舉措,每年將選認20個以上由高校、科研院所牽頭的“鏈式”複合型科技特派員團隊,打造“一縣一業一基地一團隊”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示範點,推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目前,泉州市已累計選認省、市級個人科技特派員3757名、法人(團隊)384個、工作站59個,實現全市行政村(社區)全覆蓋。
“禧紅202”是一顆種子,更是落地生根的夢想,而科技特派員就是農戶的造夢師。“只有用自己的骨骼長肉,才能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彭雪娟說。
作者 劉倩 陳雲青 曾聰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