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閱讀數 : 67,082
2022年12月29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公佈了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和立項名單,從31家申請評定、62家申報立項單位中,最終確定19家評定單位和32家立項單位。泉州市苦寨坑窯考古遺址公園和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雙雙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據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自2010年啟動以來,逐漸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命力,目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55家,立項80家。
泉州市長期注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物保護工作走在福建省前列,目前,泉州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一項——“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系列遺產,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4處、數量位居福建省設區市首位。今後,泉州市將以創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進一步加大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力度,持續挖掘內涵價值,不斷豐富展示內容、創新管理運營模式,助力文化建設、城鄉發展、生態保護等,充分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的積極作用。
永春苦寨坑窯遺址,位於福建省永春縣介福鄉紫美村西南面(當地人稱“苦寨坑”)的一座山坡上,海拔高度約674米。2015年11月,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聯合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博物館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約350平方米,共發現9座窯爐遺跡,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標本。該窯址的年代為距今3700-3400多年,即夏代中晚期、商代中期,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原始青瓷窯址,將中國燒制原始青瓷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年(浙江東苕溪年代為3500年)。
今後,永春縣將把苦寨坑窯考古遺址公園打造成為對外陶瓷文化交流的平臺,更好地推動永春縣陶瓷文化產業的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促進陶瓷文化振興,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保護和傳承好3700年來的中國陶瓷文脈,見證和發展好3700年來中國陶瓷的歷史、輝煌和榮光,真正使永春縣、泉州市成為中國陶瓷的發源之地、傳承之地和創新之地。
一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苦寨坑窯考古遺址公園將結合“瓷幫古道”,攜手鄰縣德化窯保護、傳承和發展,連片打造最早、最美、最大的中國陶瓷文化圈,打造屬於福建省乃至中國的陶瓷文化IP。讓3700年老祖先的大智慧熠熠發光,讓中國陶瓷文化煥發出驚豔而震撼的光彩,實現中國陶瓷文化振興,帶動中國陶瓷產業發展。
據悉,2017年4月12日,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獲評“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18年12月,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2019年10月,被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4月,獲評“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現”。
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總面積約67.4公頃,包括龍潯鎮的屈鬥宮遺址片區、三班鎮的尾林-內阪-大壟口-梅嶺遺址片區,公園內涵蓋了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窯址21處以及瓷土加工區、生產作坊區、瓷幫古道、河流等遺存,系統性、珍貴性和保存的完整性在福建乃至全國都較為少見,整個制瓷業態非常完整。其中,德化窯址(尾林-內阪窯址、屈鬥宮窯址)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之一,於2021年7月25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首批瓷窯類的世界遺產。
窯火千年,生生不息。德化陶瓷製作始于夏商,興于唐宋,盛於明清,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三大古瓷都之一,榮膺全球唯一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窯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福建最具代表性的外貿瓷產地之一,作為中國古代東南沿海重要的外銷瓷生產遺址,德化窯見證了以泉州港為中心的海上貿易史和對外交往史,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化縣境內發現的古窯址多達239處,遍佈全縣18個鄉鎮。屈鬥宮窯址於1976年發掘,證實德化窯陶瓷是海外貿易的重要外銷產品。尾林-內阪窯址、生產作坊區於2020年考古發掘,首次在一個窯址中揭露四座橫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並有疊壓打破關係的龍窯、分室龍窯、橫室階級窯。所有這些窯址的發現,為判定東南亞出土的中國德化瓷器的窯口和斷代提供了確鑿的實物佐證,為研究海上“陶瓷之路”,陶器外銷和宋元明清時期中外貿易友好往來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見證。
德化窯考古遺址公園於2018年獲評福建省第一批省級考古遺址公園,計劃總投資1.6億元人民幣,爭取在3年建設週期內成功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力爭建成為集考古展示、觀光體驗、研學旅行、休閒購物等為一體的大型文旅融合綜合項目,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陶瓷文旅融合示範基地”“國家4A以上旅遊景區”。
屈鬥宮德化窯遺址於1988年1月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以來,屈鬥宮德化窯遺址連續4次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專項規劃,德化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商品,是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自宋元以來,德化瓷器就遠銷海內外,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收藏或出土,於沉沒的海船中亦多有發現,是中國古代貿易陶瓷的主要產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