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兩岸青少年以舞會友

 霹靂舞大賽近300名街舞愛好者齊聚一堂

【記者劉治強福州報導】作為寓意家國情懷的福州傳統女性頭飾的「三條簪」,以其意境編成的霹靂舞,成為此次海峽兩岸青年霹靂舞大賽的重頭戲。

青春洋溢活潑的霹靂舞,拉近兩岸青少年的心。
結合力美高超舞技的霹靂舞表演。

兩岸近300名街舞愛好者齊聚一堂,其中台灣青年60名,以動感舞步書寫兩岸青春交融的熱血篇章。賽場上不僅看到了兩岸青年的生命力,更體會到舞者將中華文化注入現代舞的血液之中。
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霹靂同心,舞連海峽」2025海峽兩岸(福州)霹靂舞大賽總決賽,8月4曰在福建省福清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台灣參賽團隊參訪石竹山非遺佾舞文化。

本次大賽自8月2日啟動,緊扣本屆海青薈「傳承中華文化,賡續血脈親情」主題,以霹靂舞競技為紐帶,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產業合作與青年發展,延續「以舞會友、以文化人」的交流傳統。
賽程過程中兩岸青年走訪福清市濱江小學宗鶴拳館,體驗霹靂舞與宗鶴拳的剛柔並濟。
並前往石竹山非遺佾舞展示館,感受非遺與街舞的創意碰撞,在傳統文化與潮流藝術的交融中,深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福建省街舞協會會長林清景表示,我們想做的不只是比賽,而是讓霹靂舞成為兩岸青年對話的橋樑。

融合中華文化三條簪內涵的霹靂舞,呈現出另一種生命力。

這次特別值得介紹的是,大陸青年還編排福州非遺「三條簪」和「福建南拳」融入編舞的街舞作品,將傳統文化注入到現代霹靂舞的血液之中。讓大家驚呼原來霹靂舞也可以呈現出中華文化的底蘊。
福州的「三條簪」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三把刀的形制,濃縮了福州女性在歷史動盪中保家衛國的擔當與獨立自強的精神。這一寓意在明代抗倭、五代十國抵禦南唐入侵等事件中尤為突出。
當中華文化與霹靂舞的碰撞,激發出完全不同樣貌的霹靂舞形象,相信福州兩岸霹靂舞大賽,終能賦予霹靂舞更深層的文化涵養。

兩岸青年福州「賽創意」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公益廣告創新與融合

【記者陳子發在福州報導】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集中活動之第二屆海峽兩岸(福州)大學生公益廣告創意大賽頒獎儀式暨學術交流活動,8月5日在福建理工大學隆重舉行,共邀請兩岸近百名青年參加,其中臺灣青年就有57名。活動現場多所高校的師生代表與主辦方及相關部門共同見證評選出的優秀公益廣告作品,大賽經專業評選共選出一等獎5件、二等獎10件、三等獎15件。


本次活動早在4月至8月間即以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為主線,以「禮承山海,創益未來」為主題,廣徵兩岸大學生創意廣告作品,共吸引47所兩岸高校參加,線上徵集作品361件,其中參與活動的臺灣高校22所、臺灣青年作品89件。
8月3日,兩岸青年齊聚福州,共同展開為期3天的密集線下交流活動,內容涵蓋兩岸大學生公益廣告設計周、福州古厝文化非遺研學日、大賽頒獎典禮暨兩岸公益廣告學術研討會。


兩岸大學生公益廣告設計周於8月3日啟動,主辦方帶領兩岸青年展開廣告傳媒產業、互聯網科技企業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等專案的實地參訪,並設計5個實踐課題,組織兩岸學生以消費主義反思、代際關係、生活內涵、環保外賣以及青年心理健康等社會議題,結合實地參訪內容合作創作公益廣告作品,並邀請兩岸專家、企業人士、非遺大師組成評審團,進行現場評選,共同促進兩岸青年在文化、創意和實踐層面的深度交流與互動。


8月4日,展開福州古厝文化非遺研學日,以古厝探訪與福州特色非遺技藝體驗為主軸,引導兩岸青年學生走進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深入瞭解古厝文化,在非遺傳承人的現場指導下,體驗製作承載親情與傳承寓意的非遺作品,沉浸式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內涵。
福州長期致力於推動兩岸公益廣告產學研融合、社會服務實踐,以及多方協同創新合作平臺建構,成果豐碩,成效斐然。本屆活動新增包括臺灣柏鑫品牌設計顧問公司、臺灣魯笠將創意有限公司、北京冠亞有誠有限公司等7個單位為「兩岸公益廣告設計與研究聯盟單位」成員,其中台灣企業3家,充分展現廣告行業在兩岸在創新、創意的融合發展。


本次活動同時規劃於9至10月間在臺灣多所高校巡迴舉辦優秀作品展覽,同步利用抖音、小紅書等社群媒體,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展示優秀作品、創作過程以及兩岸大學生的文化交流成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公益廣告創新與融合。

兩岸百餘名青年福馬海域增殖放流

【記者劉治強福州報導】針對海洋漁業的逐漸枯竭,福州與馬祖兩地為了維護海洋生態,打造藍色家園,已連續多年在船政博物館前實施放流活動,福州海洋漁業局局長謝婧表示,經多年來的努力,估計放流約50億尾各類魚苗。

兩岸青年大學生福馬海域放流大合照。

所謂三通未通漁先通,透過兩岸青年攜手放流魚苗的活動,攜手促進海洋生態的文明建設。
8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兩岸青年共護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碼頭隆重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百名青年齊聚一堂,用實際行動守護水域家園。

兩岸青年在志願者的協助之下,依序排隊放流魚苗。

以魚為媒,兩岸青年共赴生態之約
活動現場,台灣青年代表台南大學博士生林齋良發出倡議,呼籲更多青年人攜手行動,為保護共同的家園貢獻力量。

海峽兩岸百餘名大學生人手一桶,將魚苗放流閩江,豐富福馬海域與生命力。

主辦方也向積極參與活動的兩岸青年代表們頒發了「增殖放流公益證書」,表彰他們對生態保護事業的支持。
在熱烈的氛圍中,百名青年代表分批有序地進行放流,將一尾尾魚苗放流閩江。
隨後,現場報名的熱心群眾也踴躍加入,共同將110多萬尾花鱸、鰱魚、鳙魚等本地適宜的重要經濟苗種放歸自然。
本次活動通過增殖放流的實踐行動,既提升了兩岸青年的海洋生態保護意識,也為彼此搭建了增進情誼的橋樑。

數十萬尾魚苗分裝入桶奔流閩江。

千百年來福馬隔海相望,也是兩地漁民賴以為生的海域,漁業作為兩岸傳統產業,始終是連接海峽兩岸的重要紐帶。
福州歷來高度重視兩地漁業資源養護與協作,2021年以來,福馬海域已放流大黃魚、黑鯛、真鯛、日本對蝦等苗種超50億尾,為改善水域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表示,此次活動是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的組成部分,更是兩岸青年群體參與漁業協作的生動實踐。
未來福州將繼續以漁業交流為紐帶,搭建更多兩岸青年交流平台,讓兩岸共護的漁海情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機,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