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這條穿越千年的軸線 依舊生生不息

福州的煙火氣 藏在中軸線裡

翻開福州歷史卷軸,不難發現,煙火氣極盛之處,總集中於一條貫穿城市南北的軸線上——
這條軸線是有生命的:自漢冶城發端,走過唐宋的繁華、明清的興盛,再向當代延展,歷經了兩千餘年的持續生長,如今已成為福州的城市脊樑。

貫穿福州南北的中軸線。

宋代詩人筆下「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的熱鬧,說的就是當年福州水運發達、商船往來的景象;安泰河上,曾鞏夜過利涉門,留下「紅紗籠燭過斜橋」的雅致,朱紫坊畔,畫船未睡,明月滿堤,市井風情躍然紙上。
到了明清時期,這條軸線繼續向南延伸。茶亭、中亭街、上下杭次第繁華,閩江兩岸、煙台山也漸成鬧市。這裡商幫雲集,會館林立,碼頭上貨物堆積如山,街市裡更是人聲鼎沸。
這一軸煙火,也從老城一路蔓延到江邊,從陸地延伸到了江海。

三坊七巷

對於研究城市建設的學者來說,中軸線可能是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但對生活在這裡的普通市民來說,卻是鮮活日常的一部分——不僅滿足了柴米油鹽,還能去烏山賞桃、茶亭觀荷,生活節律,四時物候,都是繞著這條軸線流轉。
如今,這條軸線北起屏山,沿著鼓屏路、八一七路,過了解放大橋,直抵煙台山。鎮海樓依然屹立,見證著歲月變遷;冶山春秋園裡,依然能感受到古老的閩越遺風;三坊七巷,還保持著明清時期的氣象;而煙台山上,則交融著萬國建築的風情。這些地標自北向南串珠成鏈,訴說著閩都文化的生生不息。

冶山春秋園裡,遊客正在石碑群前合影留念。

千百年來,歷史的味道、地域的風味、時代的潮流在這裡相互碰撞,彼此交融,構成了福州獨特的城市畫卷。

同利肉燕

「好吃」的中軸線 把「福氣」吃到肚子裡

「福建人食不厭精,福州尤甚。」當代作家汪曾祺曾在《初訪福建》中如此稱讚這方水土的滋味。若尋這滋味的源頭,多半會指向城市中軸線上那片青石板鋪就的坊巷——三坊七巷。
以三坊七巷為中心,一幅活色生香的「閩都食景圖」徐徐展開:
南後街裡,手藝人掄起木槌千敲萬打,將豬後腿肉化作薄如蟬翼的燕皮,終成一碗熱騰騰的「太平燕」;東街口旁,聚春園一壇佛跳牆煨盡山珍海味,引得食客紛至沓來;衛前街一帶,人還未至,撈化、魚丸、元宵與鍋邊糊的香氣已層層疊疊撲面而來……
時光流轉,煙火更盛。這些在老福州人記憶中裹著熱氣的滋味,正悄然穿越時間長河,綻放在越來越多遊人的舌尖。
每逢節假日,南後街上的同利肉燕老鋪老闆陳君凡總是格外忙碌。這家創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深植於三坊七巷的老字號,已成為無數人品味福州地道風味的熱門去處,常見剛到福州的食客,拉著行李箱便直奔而來。一碗肉燕端上,熱氣撲面的同時,城市的獨特風情也躍然眼前。

福州魚丸。

行於軸線,沿途的風味也訴說著歷史的層疊與變遷。
茶亭街上,舊日驛道變作咖啡館。一扇透明的窗、幾排簡單的座位、幾株綠意盎然的植物,曾因烹茶供旅人歇腳而得名的茶亭街,如今悄然開出了一家家「社區咖啡」。放學的學生、工作的白領、買菜路過的阿姨,專程前來打卡的年輕人自然地坐在一起。點上一杯咖啡,舊日茶亭的驛道煙火,與今日咖啡的日常香氣在窗裡窗外靜靜交融。
上下杭裡,老字號依舊飄香。綿密香滑的芋泥、軟糯清甜的時粿、暖到心底的花生湯……那些藏身於街巷的大排檔與老字號,向過往行人展示最市井、也最溫暖的福州底色。
煙台山上,新風正勁。咖啡的香氣從紅磚老建築裡飄出,甜品店、異國料理與新派餐廳中坐滿了時髦的年輕人。自2021年煙台山商業漫步街區開街以來,這裡已然成為市民遊客的「頂流」打卡地。
從老街小吃裡的傳統風味,到社區咖啡裡的溫暖日常,再到新舊交織的創意風味。舌尖煙火對於閩人而言,遠不止於果腹,更承載著與這座城市共同生長的記憶與情感。

上下杭景區。

「有戲」的中軸線 遊客變身「戲中人」

古城的晨昏,總在戲影交錯間更迭。
從三坊七巷的深幽坊巷到煙台山的萬國建築,這條貫穿古城的中軸線成為天然舞台,如今正被一幕幕沉浸式演藝點亮。歷史不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可觸、可感、可參與的當下。
感受人間煙火,還是要到南後街。南後街的花燈,自宋代亮起,明清鼎盛,至今仍在延續著人間煙火。民國《竹間續話》記載的「戶戶家家皆以燈為業」盛景,已從節慶走向日常。

《虎糾囍事》演出現場。

不遠處,衣錦坊的水榭戲台,《大宴水榭》正悄然開席。遊客手持請柬步入場景,在茉莉茶香與喜娘喝彩中,成為這場福州傳統婚宴的座上賓。而在防空洞改造的《尋夢閩都》劇場裡,本土神話在聲光電中重生,成為全國首個隧洞沉浸演出。
沿著中軸線南行,上下杭的燈火次第亮起,商貿古街的煙火氣在戲影中重生。「溯夢龍嶺頂」的光影秀在斑駁牆面上重繪往昔。非遺板凳龍在年輕人手中翻飛,龍脊上的LED燈帶劃破夜空,與百年前商幫的燈籠遙相呼應。在這裡,《虎糾囍事》用笑聲解構民俗,讓傳統在歡樂中獲得新生。正如一位老福州感歎:「老技藝遇見了新表達。」
閩江的潮聲依舊,只是曾經的貨船變成了今日的遊船。

「大宴水榭」小劇場。

移步煙台山,蒼廬宅院中《雀起無聲》正在上演,藏著福州對歷史空間的巧思。這座1933年茶商大戶白華蒼的故居,被巧妙劃分為七個空間,高度還原上世紀30年代的風貌。劇中人物的命運與福州作為「世界茶港」的歷史緊密相連,觀眾也深深沉浸其中。導演說,文旅融合是讓人親身參與到文化之中。用觀眾可以接受的藝術形式,彼此真正地互動。
沿江而下,馬尾《最憶船政》實景演藝則在百年造船車間的工業遺產空間中,演繹著福州船政文化的輝煌歷程。

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遊客乘坐遊船在河上觀光納涼。

國慶上新的互動式劇場演藝《三山舊夢》更妙。這部作品是福州在互動式戲劇領域的首次嘗試,以詞人柳永的福州際遇為引,邀觀眾步入北宋福州,北宋市井的茶煙與今時的茶香在戲台氤氳。觀眾或隨詞人吟詠,或與茶人品茗,在互動中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那些沉浸式演出裡的古今交融,正是閩人「海納百川」的智慧註腳——讓歷史在當下重生,讓文化在體驗中傳承。
千年榕城,綻放時代芳華
市井煙火,溫暖尋常日子
這個假期,不妨來福州
沿著這條
有故事、有滋味、有體驗的中軸線
慢慢走,深深品

來源:新福建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