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組織峰會為何在天津舉辦?

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將在天津舉行,這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峰會。為何是天津?這座城市獨特的自然稟賦、開放傳統與發展遠景,與上合組織的議程高度一致。

2025年8月28日,一列滿載醫藥、電氣、食品的中歐(中亞)班列從天津新港北站鳴笛啟程,經由二連浩特鐵路口岸出境,預計8天抵達烏蘭巴托。圖為龍門吊車裝運集裝箱。中新社

區位奠定了聯通優勢。天津最早的發祥地,是大運河開通後南運河與北運河交匯處的「三岔河口」。今天,天津不僅地處海河入海口,緊鄰首都北京,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支點,還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海陸交匯點、中蒙俄經濟走廊的東部起點、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天津,就是上合組織促進「區域互聯互通」的最佳寫照。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2013年以來,天津累計開行中歐(中亞)班列7300餘列,班列聯通的歐亞國家和地區拓展至25個;今年上半年,天津關區共發運中歐(中亞)班列365列,同比增長18.4%;天津港通過海鐵聯運,將中亞與歐洲市場連為一體,正與上合組織夥伴加強國際間物流樞紐合作,著力增開外貿航線、遠洋幹線、鐵水聯運班列。

2025年8月6日,「上合之約•絲路津彩」上合國家青年學生「萬花筒」文化市集在天津拉開帷幕。圖為來自上合組織國家青年學生觀看中國京劇展演。中新社

時空鋪就了文化厚度。歷史上,因獨特地理優勢,天津逐步成為倉儲、漕運的樞紐城市。自1860年開埠,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最早的通商口岸,是近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交往的前沿。郵政、鐵路、電報、近代教育等領域「開風氣之先」,多重文化交融與現代產業引入,使其成長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北方金融與商貿中心。這種由制度與產業互動形成的開放傳統,是天津城市文化「兼容並包」的根基。其開放胸懷與多元環境,為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提供了極佳場域。

8月22日晚,航拍天津海河畔上合峰會主題燈光秀。

發展確保了承載能力。天津曾因工業聞名,近年來立足交通航運、先進製造業等,傾力推動轉型升級。通過陸續承辦夏季達沃斯論壇、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國際航運產業博覽會等,天津在大型會展組織、外交主場活動方面擁有豐富經驗。事實上,天津與上合組織國家間的合作,已有令人矚目的成果。2024年,天津對上合組織國家進出口總額達89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9%;截至2024年,上合組織國家在津設立企業471家,累計實際投資金額9.73億美元;天津首創魯班工坊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品牌,已在8個上合組織國家建設了10個魯班工坊,服務當地產業技能提升。而「經濟聯通」「軟聯通」與「人力資本互通」,是上合國家經貿合作新格局的生動體現。2001年成立以來,上合組織成員國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推進政治、安全、經濟、人文等領域合作,正攜手前行,致力於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凝聚各方共識、激發合作動能、擘畫發展藍圖」是本屆峰會的三項使命,而天津的城市故事正是互聯互通、多元共存、合作共贏的故事。選址天津,因為這裡能讓世界看到,歷史與未來在同一條航道上匯流聚集、聯結各方,充滿潛能。

新聞推薦